航运业将摆脱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时间:2017-10-10 浏览:424 发布:乾进国际物流


近日,欧盟各成员国驳回了“将航运纳入修订后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的提案,暂时平息了行业对温室气体减排地区规则的担忧。但是,故事并未结束,各方争论仍在继续。

这次的决定对于船东和租船人来说算是一种解脱,他们明确反对将航运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从而避免加大对低排放技术的投资,以及更严格的监管等。

针对新提议将被进一步讨论的回应,欧洲共同体船东协会(ECSA)重申,需要以国际方式处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其认为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港口也反对航运被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运输放缓,进而使得船舶停靠的次数减少,而且还可能面临更多的检查。

然而,支持者认为,如果将航运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将迫使国际海事组织(IMO)朝着更加雄心勃勃的全球脱碳战略迈进,并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减排措施。但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在内的反对者则抨击这是一项地区主义措施,破坏了国际社会对脱碳工作的努力。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开始对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谈判的开展,出现了另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不仅在欧洲,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将向更严格的排放机制倾斜。

据了解,去年的IMO会谈取得了一定突破,各国就制定协议的“路线图”达成一致。根据该路线图,战略草案将于2018年完成,草案中将包括对行业减排目标的设想,以及实现这一目标需采取的长中短期措施。此后,IMO会于2019年启动为期3年的船只燃料使用数据搜集项目,并于2023年敲定战略的最终版本。

若IMO不能在2021年之前就减碳计划达成一致,就意味着各成员国政府与希望从2023年起将航运纳入新欧盟碳交易体系的欧洲议会又一次站到了对立面。消息人士表示,欧盟委员会的立场将保持不变,即国际海事组织需要找到支持《巴黎协定》的措施和目标。

400多艘船舶因雾滞航 南通海事部门积极应对保障水上安全

9日凌晨5点左右,国庆节后的第一场大雾“侵袭”长江南通段,江面能见度不足500米,局部水域能见度不足100米,海事部门采取了临时交通管制,长江常熟、南通段共有400余艘船舶因雾滞航。

据了解,9日凌晨5点左右突降大雾,长江航道能见度迅速下降,时值船舶上行高峰期,大量船舶集中往上游航行,能见度不良给船舶安全航行带来极大隐患。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雾,南通通常、海太等汽渡线停航。南通海事局在5点05分采取了临时交通管制,该局指挥中心对外滚动发布航行警告信息,要求在航船舶选择合适水域抛锚扎雾,不断提醒船舶大雾期间要加强值守,防止发生险情。管制期间,除了通过甚高频、手机短信平台发布讯息加强提醒外,该局指挥中心还通过官方微博发布、QQ群等网络手段向辖区代理、码头等单位通报即时情况,保证信息的快捷畅通交流,并与上下游其他海事部门保持联系,共同保障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的水上安全。除此以外,南通海事局特别加强了实时监控,密切观察江面船舶动态,调派海巡艇在重点水域与重点航段驻守。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雾共造成长江南通、常熟段400余艘船舶滞航。上午8点左右,江面雾气开始消散,能见度逐渐恢复正常,长江南通段能见度达到通航要求,8点19分,临时交通管制解除,大量船舶重新起航,长江迎来了大雾过后的船流高峰。海事部门对抛锚扎雾的大小船舶进行了疏导,引导其离开锚地或停泊区,保障航道有序畅通。

进入秋季后,能见度不良天气的出现将更为频繁。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南通海事局将积极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信息,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采取相关的监管措施维护水上交通安全。海事部门也特别提醒船舶在大雾天气切忌冒雾航行,防止发生不必要的人员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