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还是效率?重返红海或将压垮欧洲港口!
尽管巴以已达成停火协议,集运业对重返红海航线仍持审慎态度。业内分析指出,恢复苏伊士运河通行虽能释放可观的运力储备,却可能引发欧洲港口的系统性拥堵,令航运企业陷入“效率与安全”的两难抉择。
根据海事咨询机构Sea-Intelligence的研究表明,若全面恢复苏伊士运河通行,将同时产生两方面深远影响:其一是释放约210万TEU的运力,相当于全球船队总规模的6.5%;其二是导致运输至欧洲货物量短期内急剧攀升。该公司首席执行官Alan Murphy分析称,若立即重启红海航线,亚洲至欧洲的周度到港量将在两周内实现翻番,使欧洲港口总处理量较2025年3月的预期峰值骤增39%。
当前,欧洲主要港口已处于高压运营状态。鹿特丹、安特卫普等关键枢纽港持续受到劳工罢工、运营中断等多重因素困扰,加之红海航线改道引发的船期调整,港口处理能力几近极限。Murphy强调:“即便是分阶段恢复方案,也将对欧洲港口基础设施构成严峻考验。”
据模拟数据显示,若实施两周过渡方案,欧洲港口货量将增长19%;四周方案将使增幅降至13%;即使将过渡期延长至六周,货量仍将比2025年初峰值高出10%。
尽管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积极推出各项激励措施,主要航运公司仍保持战略谨慎。马士基在回应运河运营方的呼吁时明确表示,现在评估地区局势对航行安全的影响“为时尚早”。这种谨慎态度基于目前胡塞武装既未宣布停火,也未就停止袭击商船作出可靠保证。
除安全因素外,经济考量同样关键。马士基首席执行官柯文胜(Vincent Clerc)此前测算,若重返苏伊士运河后因新的袭击而被迫再度绕行好望角,将产生“数亿美元”规模的额外成本。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航运公司宁愿维持现有的绕行非洲方案,以规避潜在的巨额损失。
当前局势深刻揭示了全球航运业面临的多重挑战。安全风险、运营成本、基础设施承载力与市场波动等因素相互交织,使得红海航线的决策已成为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变量。在找到安全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之前,航运公司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而全球供应链也将在持续的不确定性中探索新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