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员有问题!语言不通 船速过快...“长赐”轮搁浅原因揭露!

时间:2023-07-17 浏览:185 发布:乾进国际物流

据外媒的报道,集装箱船“Ever Given”号于 2021 年 3 月发生搁浅,该起事故标志着海运业的一个关键时刻。该船的搁浅正值大流行引发的繁荣周期开始,随着全球约 12% 的贸易戛然而止,该行业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事故发生两年多后,巴拿马海事局作为集装箱船“Ever Given”号船旗国的权威机构,已向国际海事组织提交了事故报告,最终揭示了这起引起世界瞩目的集装箱船搁浅事故的原因。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全长193公里的人工水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为国际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捷径。它由埃及国有机构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拥有和管理。


集装箱船“Ever Given”号,是一艘长 400 米的大型集装箱船,最多可装载 20,000 个 20 英尺的集装箱 (TEU)。


在 2021 年 3 月 23 日,“Ever Given”号停泊在运河以南等待过境。风力开始增强,阵风一度达到 35 节,导致船只抛锚。为了重新获得控制权,船长起锚并通知港口管制部门,该船打算驶往苏伊士运河等候区锚地外的一个更安全地点。


然而,据报道,港口管制部门指示“Ever Given”号保持原位,因为一支护航船队正在出发,一名引航员正在前往该船的途中。


第一名引航员登船大约九十分钟后,另外两名苏伊士运河引航员也登上了船只,“Ever Given”号开始向北航行。该船顺利进入苏伊士运河,成为等待过境的第五艘船舶。然而,随着苏伊士运河管理局(SCA)引航员的更换,再加上风速增加,风沙的影响,能见度降低。


另外两名引航员很难将船保持在航道中心,他们命令提高速度以帮助船舶转向。然而,船开始转向右舷,尽管努力纠正了航向,“Ever Given”号仍继续转向最终在运河东岸搁浅。


这艘船牢牢地卡在水道上,船头和船尾卡在运河岸边。最初,苏伊士运河管理局试图使用运河拖船和挖掘机来挖掘船头,使船只重新浮起。然而,这些尝试都没有成功。


随着后续到来的船只增加到 400 多艘,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开始疯狂地努力让这艘船重新浮起。苏伊士运河被封锁了六天,直到 2021 年 3 月 29 日被通航。


报告中提出,造成搁浅的因素有多种。


首先,VTM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引航员和船长都未能充分评估恶劣天气条件所带来的风险,包括强风和能见度降低。该船没有针对这些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包括请求拖船援助或推迟过境。据称,在运河内未使用拖船是造成这起搁浅的原因之一。


该报告对引航员做出的导航决策提出了严厉批评。报道称,他们没有考虑到恶劣的天气条件,发出了不当的指示,并且由于语言障碍而没有与驾驶台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该船的行驶速度也超过了最大速度,报告指出这种情况在运河很常见。


“根据船长的声明,至少有两次,当船舶由于引航员的命令而快速转向时,船长进行了干预,命令在船中部转动舵,以降低船舶转向另一运河岸的速度,”报告称。


该报告强调了对引航员的谨慎管理以及与驾驶台团队合作以降低事故风险的重要性,并强调了“Ever Given”号的驾驶台团队与引航员之间的无效沟通。调查发现,引航员之间用阿拉伯语进行讨论,而船上包括船长在内的25名印度船员并不会阿拉伯语。


针对语言障碍,报告指出:“语言障碍也会增加与引航员相关的问题,这些都应该得到考虑。在“Ever Given”号搁浅的案例中,虽然引航员的命令是用英语发出的,但他们之间的讨论是用阿拉伯语,因此驾驶台团队无法理解引航员的担忧、潜在的危险,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


另外,该船的航行速度为12-13节,远远超过苏伊士运河船舶8.64节的最大允许速度。


报告还批评了船长的一些行为。根据苏伊士运河的规定,船长拥有船舶的最终指挥权,而引航员仅起到建议作用,除非得到船长的授权,否则不会下达命令。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船长并没有积极参与驾驶船舶,尽管他在过境过程中的某些时候进行了干预。


报告称:“船长作为船舶安全的总负责人,在航行失控时必须接管船舶指挥权,但此次指挥权始终掌握在引航员手中。”两名引航员的存在可能让船长相信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局势。最终,调查发现,船长的干预和对舵手的指示未能有效阻止搁浅。


巴拿马海事局提出了几项建议,包括船员培训、引航期间的清晰沟通、评估引航员的行为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该报告还建议对运营商和管理人员进行额外的内部审核、苏伊士运河运输的具体培训课程以及驾驶台团队的培训。建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审查其程序和规定,培训引航员操纵大型船舶,强制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实施警报系统和应急计划程序。


“Ever Given”号的搁浅对全球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引起了人们对海运业的关注。事故报告最终揭示了导致搁浅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降低未来事故发生风险的建议,行业将如何应对以及将做出哪些改变来防止类似事故发生,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