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运潮”开始!运价暴涨!
在全球航运市场一片谨慎观望中,中美贸易战“暂时休战”迅速点燃了跨太平洋集装箱市场的热情。现货运价急剧飙升,订舱量短时间内暴涨,船公司闻风而动,大幅回调运力部署,部分原本延后的航线计划也紧急启动。
根据Drewry最新一期《世界集装箱指数》(WCI),截至5月15日的一周内,上海-纽约上涨19%,至4,350美元/FEU,上海-洛杉矶上升16%,至3,136美元/FEU。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场来势汹汹的“抢舱潮”。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Rolf Habben Jansen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仅在消息公布后的周一与周二,公司跨太平洋航线的订舱量就暴涨50%。
这波需求不仅源自市场对“90天关税缓冲期”的强烈响应,也叠加了多家船公司早前预告的普涨附加费(GRI)。5月15日起,市场普遍实施了每箱1,000至3,000美元的GRI,且均已顺利“落地”。更重要的是,6月1日即将启动的第二轮GRI也很可能因需求支撑而“坐实”。
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本周,上海至美西基港航线的现货价环比上涨31%,至美东基港航线则上涨22%。价格跳涨速度之快,令市场措手不及。
面对需求突起,船公司迅速启动了“反向操作”。Gemini合作联盟率先响应,宣布调入更大船舶以替代此前为应对低迷市场而更换的小型船。
马士基方面表示:“客户目前拥有90天的确定性窗口,我们也在积极协助他们在这一时间段内完成最多出货。”该公司透露,4月曾一度缩减的运力,目前正在加快恢复,不仅是换回大型船舶,也在提升整体周转效率。
Premier 联盟则宣布其原计划推迟的PS5航线即将上线,由ONE主导运营。首航由“YM Mobility”号(6,500 TEU)于6月5日自青岛起航,挂靠港口包括青岛、宁波、长滩、奥克兰、神户,计划共部署7艘船舶轮替运营。
与此同时,其他主流船公司如达飞、MSC也在内部调配运力,部分支线航线临时被压缩或整合,以为跨太主力航线“让路”。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涨价并非稳中有升,而更接近一次“冲顶式反弹”。在需求快速膨胀的同时,价格弹性也被无限放大。部分客户在观望与抢舱之间摇摆不定,短期内加剧了市场波动。
当前市场报价呈现高度分化,货代报价存在高达每箱1,000美元以上的价差,具体取决于航线、装港、装柜时间等多个变量。一些高货值急货订单甚至愿意支付临时附加费以抢占舱位。
在这种行情中,掌控舱位资源的船公司及大型NVOCC(无船承运人)占据绝对主动。但从过去经验来看,这种爆发式行情往往缺乏持续支撑,一旦市场预期转变、政策变量重新压上,价格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回调。
中美贸易战的短暂停火,为市场带来一线“喘息”,但这并非根本转折。从根本上说,当前跨太热潮仍建立在政策预期与需求恐慌的基础之上,而非实际消费全面回暖。
业内普遍认为,若在90天窗口期内无法看到长期性采购回补或库存重建,本轮行情可能在6月下旬至7月初见顶回落。此外,其他地区如中东、拉美、东南亚等市场并未出现同步强势反弹,航运市场仍处于结构性恢复阶段。
对于船公司而言,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运价短期飙涨时果断出击,又能在行情反转时及时收缩,避免踩空?而对货主与货代而言,则需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稳定合作资源,提升供应链应变能力。